全国统战部长会议16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深入推进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把统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凝聚智慧和力量。
文明的共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共性,文化的认同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文明在构建世界秩序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出发,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大统战”格局的发展,以文化认同实现统一战线的最大动员,这既是统一战线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必然方向,更是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动力的最优选择。
一、文化认同是拓展统战工作新理念的基本依据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始终将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统一战线具有时代特征的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将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提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这既是统一战线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必需,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理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大统战”格局之“大”,不只是统战工作范围的延伸,也不局限于统战工作机构的力量整合。关键在于统一战线第一次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实现了对全体中华儿女最高的文化归类,用文化认同拓展出统一战线最为广阔的外延。这是统一战线从政治共识到文化认同的一次理念的飞跃,更是中华文明超越政治实体的界限所形成的人心归一。踏上新的征程,面对更加艰巨的发展重任,统一战线更需要以“文化认同”作为基本依据,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拓展工作范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全民族的共同力量。
二、文化认同是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中华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也始终进行着动态的演变。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的混合与孕育,到农耕文明同草原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华文明在一元文明体系下不断实现着多元文化的共生发展;从封建帝国的衰败、西方文明的入侵,到中华文明的自我觉醒和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大一统”理念使中华民族不断克服分裂、走向统一。
一元文明体系下的多元文化构成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中华文明的“大一统”内核外还延伸着各具特点的民族、宗教和地域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不断融合、借鉴、演进、升华,在宽广的中华大地上塑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与民族精神。各兄弟民族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各宗教包容共存、和谐发展,在漫长而深刻的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便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根本认同。统一战线工作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作,要将一切工作根植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运用这一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三、文化认同是构成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依赖于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全面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更依赖于作为当代中华文明核心要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概念,她既是历史的纵向扬弃,也是现实的横向包容,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统一战线要助力提高国家发展软实力,离不开对文化认同的深刻理解,需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握文化认同的战略作用。
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更是超越政治实体、实现政治包容的根基。文化认同不仅是民族整体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个人层面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产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超出了狭义的文化概念,成为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增进不同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因素。文化共识客观存在于人类文明之中,却并非西方文明所主导的“普世文化”。中华文明所尊崇的不止是个体之间人格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而是不同人类文明之间的发展机会的平等和发展方向的自主。统一战线工作要以文化认同为契机,加强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探寻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识,以民族内的文化认同凝聚国家发展力量,以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识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积极发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统一战线中最深刻、最基础的表现,不断影响着统一战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正确认识和运用习近平“大统战”重要思想的关键,也是实现统一战线力量动员的强大动力。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推动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把握文化共识与“普世文化”的根本区别,发挥中华文化在构筑国家安全环境和发展环境中的软实力作用。
(作者杨林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