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解码:统一战线的视角

1619771362104 来源: 重庆统一战线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成为“中国之治”的鲜明写照,彰显“中国之制”的显著效能。要对“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蕴藏于统一战线之中的制度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型国家形态的统一战线底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型国家。这一新型国家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对“人民”的整合同步。在这个意义上,统一战线是联合起来的人民,人民共和国是统一战线性质的共和国。统一战线由此成为新型国家形态的底色。

一是初建政治联盟,在国家中注入统一战线初始基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形成初步的国家观,主张实行“无产者专政”。鉴于当时中国阶级构成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范畴从“无产者”单一阶级主体拓展至“工农联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单独依靠无产阶级不能实现革命目标,主张“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党的二大强调:“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并实施工农民主专政,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成为“共和国的伟大预演”。

二是拓展政治联盟,在国家中注入统一战线拓展基因。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纳入更加广泛的社会政治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把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拓展“人民”的包容性。相应地在国家建构主张上,中国共产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调整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口号,后又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中国统一战线的民主共和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从国体看,它是“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其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开展政权建设实践,“三三制”成为统一战线性质国家政权设置的历史蓝本。

三是定型政治联盟,在国家中注入统一战线完整基因。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民族矛盾即将得到解决之时,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此后在解放战争逐步取得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构想进行了发展,把“民主联合政府”口号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及“人民共和国”,在人民主体构成中纳入工农基础联盟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出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和其后国家建设治理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人民”的范畴发生变化和拓展,变成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两阶级一阶层”。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从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不是改变国家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而是在国家政权中纳入更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力量。

新型国家制度的统一战线嵌入

新型国家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表现为一体多样统一的制度体系配置。这是保持我国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制度密码,富含统一战线的制度性嵌入。

一是统一战线在根本制度层面助力新型国家定性。统一战线嵌入社会主义制度、支撑党的领导制度,反映人民共和精神。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与经济取向体现统一战线意涵。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通过工农基础联盟和“四者”联盟,实现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在运行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参与构筑同心圆型政治格局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标定我国同心圆政治格局的“圆心”。

二是统一战线在基本制度层面助力新型国家塑形。统一战线深度嵌入国家基本制度。其一,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合作型政党关系,建立国家团结的核心机制。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对人民整体力量的凝聚作用、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关系塑造作用。其二,基本经济制度保护国家的经济基础,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共处局面。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彰显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一体化建构的政治智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单一制国家结构的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安排,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是统一战线在重要制度层面助力新型国家完善。我国的重要制度同样体现丰富的统一战线思维,协同发挥促进国家一体多样统一的重要功能。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统一战线把中国共产党外各方面群众吸纳进人民整体、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助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方面,统一战线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等践行中国特色民主发展道路。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方面,“一国”框定国家统一的原则底线,“两制”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多样性需求。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方面,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

新型国家治理的统一战线机制

“中国之制”转化为“中国之治”的中间环节为适应超大型国家需要的治理机制。我国国家治理采取巩固国家一体与维护社会多样统一的总体思路,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机制。

一是建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权威。在“众星拱月”的同心圆型政治格局中,中国共产党居于核心地位,对政治体系形成权威辐射。中国共产党依托同心圆型政治格局,运用统一战线机制,开展以自身为圆心的国家团结、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国家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

二是实施以全过程民主为取向的国家民主。当代中国开创了新型民主道路。其一,以中式代表制民主超越西式代议制民主。中式代表性民主通过党的领导制度、人大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等来实现。而西式代议制民主容易异化为选举的功利性安排。其二,以中式合作型民主超越西式竞争型民主。我国各政治主体坚持合作取向,开展的政治活动追求更有效的国家治理。而西方国家实行竞争型民主,其民主运转极易走向否决政治。其三,以中式全过程民主超越西式局部性民主。我国民主注重实效,把人民民主贯穿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全过程。而西式局部性民主重点在投票选举时发挥功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虚假性。

三是塑造以民主集中制为驱动的国家秩序。当代中国的国家秩序主要缘于民主集中制在国家治理中的全方位贯彻。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统一战线以及全过程民主,把多样性需求纳入政治体系,通过集中决策转化为国家意志。国家在应对多样性中形成高效治理所需一致性,建立国家秩序、形成举国效率。

四是推动以利益包容共享为特征的国家发展。我国在治理中既注重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也注重满足人民具体利益。国家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及配套国家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本位,保证人民各方面利益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由于政治包容而得到利益惠及。

五是建设以人民大团结为支撑的国家团结。我国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多样性认同融入一致性认同。基于新型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进行认同,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身份参加国家政权与治理。基于单一制国家结构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部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注重通过统一战线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成为整合人民新兴群体的重要渠道。

(作者系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大渡口区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